修改
1960年,農業推廣學系成立,農業推廣的意義、農業推廣的由來還有一般人對其常見的誤解等二年前已經寫過,就直接拿來用吧。
之前的英文系名「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縮寫AGEX),
Agricultural Extension,譯作農業推廣
「推廣」成了大家最容易誤解的點,以為是在賣東西,在做宣傳
但我們的「推廣」不是promotion,而是extension。
其實推廣一詞,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大學的進修「推廣」部。
推廣在大學教育的意義是「指依專科以上學校教育目標,針對社會需求所辦理有助於提升大眾學識技能及社會文化水準之各項教育活動。」--《專科以上學校推廣教育實施辦法》第二條
推廣,是大學能滿足的社會功能。
【農業推廣】
那麼農業推廣呢?
事實上extension長久以來都是結合農業的姿態。
「推廣」一詞的使用起於英國在19世紀下半葉一種特殊形式的教育發展。在1850年,歷史名校康橋與牛津開啟一項討論:發展工業的鄉村地區人口大量成長,他們如何平衡教育的需要?一直到1867年,才有了第一次名為「大學推廣」的實際嘗試,但此活動發展迅速,在19世紀末已運作完善。一開始,課堂重點多為文學與社會議題,但1890年代農業議題便涵蓋了這些在鄉村進行的「遊鄉講堂」。 這項教育行動在英國的發展與成功吸引他國的複製、學習,使其廣泛發展於許多地方。(Nagel,1997)
不過二年前的文章在農業推廣的由來部分偏重歐洲體系,而忽略了十分重要的美國「授田大學」制度,幸而張文亮教授[1]有一篇條理清楚、富可讀性、標題又十分好聽的文章《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的由來--讓壓傷的蘆葦挺起來》
以下節錄:
在歷史上,許多重大的社會改革,都是農業推廣與教育有關,例如十九世紀美國的農業教育學家泰納(Jonathan Baldwin Turner, 1805~1899),為了讓農民有機會受教育,1862年在國會推動成立「莫利爾法案」(Morrill Act),而使全國各州成立了「州立大學」(State University)的教育系統。他本身也在1867年支助成立著名的「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ian)。他寫道:「美好的職業源自一個人認為他所從事的是『生命的事業』(life business),幫助農人瞭解他們從事操作背後的原理,將使他們生產更有效力,擴大眼界,享受自己所做的。」 農民教育竟然成為改革全國高等教育,繼而影響普世公立大學設立的槓桿。泰納在大學時代就到中學教書,1833年耶魯大學畢業後到伊利諾教書,他關懷農民,與弱勢的黑人,成為熱心的教育者,他寫道:「教育是教你如何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使你所從事,是你所懂的。因著你懂,所以你有責任,去堅持正確的事,提高生活與文化的水準,你才有真正的社會地位,這才是完美的工作。」又寫道:「如果我學生只會挖土作溝,他將成二條腿的儍瓜,終日像驢重覆作一樣的事。但是他若知道耕地之上的星星,耕作的土地,耕作的歷史,所種農作的科學知識,他將知道自己所作,是宇宙奇妙與知識的啟發,他的勞力是具神聖。」聽他上課的學生中,有一個名叫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後來林肯在1862年簽署莫利爾法案,推動州政府贈地成立大學,這些贈地大學(Land-grant University)就成為各州的州立大學,大學內也紛紛設立「農業推廣學系」。
農業推廣學系的成立,許多資料都提到是由楊懋春教授所創,在楊教授的《八十自述》也寫道:……我們所受的歡迎是含蘊在我不久就被安排擔任臺大的重要職務。臺大任命我在農學院中創辦「農業推廣學系」……。楊教授是在1958年自美國受聘到臺大,起初在農業經濟學系教授鄉村社會學,自有其學術地位。但仍是初來乍到,「決定」成立農業推廣學系的另有其人。在吳恪元所著《農業推廣學》的自序中寫道: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係應當時農學院院長馬保之先生之邀負責創辦並研擬大學部全部課程。該書出版社發行人陸又雄也提到是吳恪元教授透過中國農業推廣學會向教育部提出申請。不過這方面的資訊付之闕如,難以驗證,且本書提及許多吳恪元教授的事蹟與劉清榕教授所寫《農業推廣學系發展概況之簡介》一文中的楊懋春教授事蹟[2]相互混雜……探究歷史不可避免地會被歷史的迷霧網羅,那個雲霧啊!這團雲霧無關本文宏旨,就此表過……
姑且不論當時的風風雨雨、雲雲霧霧及撲朔迷離,農業推廣學系的成立對於臺灣有十分重大的意義。1951年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大學)成立社會行政科,1955年升格臺灣省立法商學院社會學系;1956年東海大學成立社會學系;國立臺灣大學則是在1960年由包含楊懋春教授在內的一群教授攜手建立社會學系。1950年代,那是臺灣剛開始重視社會學、視其為科學、認識其價值的年代,農推系也是這股思潮的先鋒之一。雖然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提供的諸多援助及對農推系的主要期待是在其「應用」方面,是以推廣科學投入鄉村建設,不過農業推廣學與鄉村社會學本就密不可分。
「在農學院學習社會科學」很特殊、難以想像,很多人初次聽說我高中是讀社會組時都倒抽一口涼氣,即使農業經濟學系仍有與生物相關的課程(畜牧學、作物學),而農推系則沒有,因此在仍招收自然組學生的時期常發生一些矛盾,賴爾柔教授在《轉型、蛻變與發展:談農業推廣學系的更名》一文寫道:學生常感困惑的一件事是:我的興趣是「生物」與「自然科學」,但是上了農推系,讀的卻是社會科學。雖然如此,農學院的人文組有存在的必要,以下引一篇1981年6月15日黃俊傑在臺北聯合報的投書:
農業局應該增設人文組
由中國近代農業史之歷史經驗來看: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對農業建設之看法,可大別為「平民教育派」及「農業派」。前者認為中國農村問題之關鍵不在農業生產量之不足,而在於農民教育水準之低落,故農業建設應自平民教育始,晏陽初先生持此說最力。後者則基本上認為講求農業科技現代化,以提高生產量乃農業建設的當急之務,沈宗瀚先生提倡此說最力。
民國三十七年成立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現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的前身),大致融合以上兩種意見而以「農業派」為其重心。遷臺以後,農業建設大致依循「農業派」人是的基本主張,於人文因素頗有忽略。沈宗瀚先生曾檢討農復會的工作績效,分析如引進北京鴨,設置柑橘罐頭廠,興建大埔水庫等計畫流於失敗的原因,指出客觀的人文社會環境,以及人事及機構的不能配合是其主要的因素。過去三十年臺灣農業建設的歷史經驗,應使我們對人文背景的重要性更有啟發性的認識。
這是農學院必須有社會科學的原因,也是農業推廣必定結合鄉村社會學的原因,若少了農業推廣,鄉村社會學便沒有實踐於常民的機會,只是執政者與研究者建設的浮空藍圖;若沒有鄉村社會學的洞見,農業推廣便失去了內容與底蘊,教導再多的技術仍無法真正的賦權。
1970年開始,農推系分為「鄉村社會組」、「推廣教育組」二組招生,分別代表了這二種領域,各有所重。生傳系的網站最早可追溯到92-96年的課表,97年是生傳系第一屆招收學生。從農業推廣系時期的課表可以簡單分析過往的學術傳統,表格中的課名許多已經以較新而領域近似的課程替代,這裡仍列出原本的課程。(http://www.bicd.ntu.edu.tw/file/student/96college.pdf)
課程可分為共同科目、鄉社組、推教組三部分。
共同科目:農業概論、社會學、普通心理學丙、現代農業體驗、農業推廣導論、統計學、鄉村社會學甲、農業經濟學乙、研究方法、實習。
鄉社組:休閒概論、環境社會學、家庭社會學、組織社會學、人口學、鄉村社會變遷、團體動態學、鄉村社區發展、發展社會學、鄉村規劃與評估、休閒社會學、社會學理論。
推教組:教育學、傳播學、成人教學原理與設計、教育傳播與科技、成人教育、資訊傳播、文化研究與教育、教育社會學、人力資源發展、教育規劃與評估、組織管理、推廣理論。
農業推廣是一門應用科學、行動科學,是社會科學的整合發展。亦即五門傳統的社會科學領域:經濟學、心理學、政治學、社會學和人類學皆對其理論有所貢獻。作為一行為科學,有許多源自教育學與心理學的概念如個別差異、動機、知覺、學習等,源自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觀點則能夠預測農民對社會環境的反應。此外較新的社會科學領域:傳播學中的傳播模式、傳播過程、傳播媒介等與資訊相關的內容也是研究範疇。京都大學的星野敏教授在地域環境工學科中主持農村計畫學研究室,其授課講義中指出:農村計畫學是一門跨越許多不同領域的「雜科學」,農村計畫學就像一座浮島,承載浮島的是許多不同領域學科的基礎科目匯流的海洋。這樣的比喻放到農業推廣上也十分恰當。
整合科學的浮島論整合科學的浮島論
從農推到生傳的過程,整合的學科內容有了不小的改變,有些是承襲、有些是發展、有些是延伸、有些是轉換,如果詳細分析,生傳系重要的能力養成有這些類別:
分析與問題解決:統計學、研究方法
電腦儲存與處理資料的能力愈來愈強,從資料庫中挖掘訊息的能力也愈來愈重要,透過資料對現況做出分析、解釋,進而預測未來等,不論是企業界或學術界,或是政策規劃與實行的公部門都不可或缺。
社會與產業洞察:社會學、人口與發展、生物產業發展、現代農業體驗、永續社會發展
研究社會各個面相,理解結構的如此與為何如此,對私部門而言這種洞見可以延伸至消費者的各種特性,其所處社會環境的各種可能,是安身立命的基礎。對公部門而言則是決策的重要依歸。
農業最受重視的的新發展包含精緻化、永續性、休閒化等,每一個都可能是農業困境的解答,但還需要更多思考。
人力資源發展:心理學、社區發展與營造
人力資源發展是十分晚進的概念,到1970年Nadler提出這個名詞與其意義,而後1993年美國人力資源發展學會才成立,才具體呈現相關社群及研究行動。蕭崑杉教授曾在《農業推廣與人力資源發展之論述》一文中比較二者的哲學思惟、實踐模式,在文末結論:人力資源發展即為農業推廣的一工作取向。農業推廣不僅是教學,更包含團體的建立、經營、培力,組織的管理得力於社會心理學及團體動力學二不同領域,現在的課綱仍有社會科學的重要領域:心理學,不過已經沒有組織管理、團體動力學、組織社會學等課程。不過社區發展與營造著重社區居民的動員,社區組織的運作,某部分承續了這項行為科學的傳統。
傳播與行銷領域:傳播學、傳播媒介概論、行銷學、消費者行為、整合行銷傳播
傳播的模式、解讀、效果等農業推廣中非常重要的一環,而傳遞農業資訊的途徑之一是透過大眾傳播媒體如電視、廣播、報紙、農業錄影帶、農業出版品,因此一直有研究者進行媒體的功效分析、採用原因、閱聽模式分析等。這一部分本就是系上的傳統,如推教組的課程中有教育傳播與科技、資訊傳播,並不是轉型後才納入的,卻常被誤認為硬生生添上的新領域,無怪乎會有學長義憤填膺寫下《臺大農推改名,並非靠向傳播領域!》(http://blog.udn.com/blues1112a/1122059),不過,轉型之後在傳播方面的課程的確有一些延伸。
97學年(轉型第一年)有一門由蕭崑杉教授開設的創新與傳播,雖然現在已經沒有這門課了,不過從考古題可以看出主題是Diffusion of innovations(創新傳播、創新傳佈、創新擴散)。創新傳播研究的主題是對於新事物的接納模式,以及如何促進。Rogers研究了農業推廣、教育、社會及公共政策、醫藥衛生等領域數百件的個案後歸納出這個模式,說明這是農業推廣重視的課題之一。這理論雖然有許多批評、挑戰,但仍受到很大的重視,尤其企業界與廣告主都關切他們的產品是否被社會大眾接納,因此我們是在行銷學中接觸到這個觀念,也因此大部分的示意圖縱軸是市佔率。
創新傳播創新傳播
雖然生傳系並不是因此增設行銷領域的課程,行銷領域的增設是為了由內部傳播擴展至外部傳播,並找到農產業與農產品的新向。不過,行銷領域仍可視為農業推廣中創新傳播傳統的承續。
企劃能力:媒體企劃
農業推廣常必須進行教育計畫的擬定與評估,根據謝雨生教授所說,教育計畫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養成,不僅於教育計畫,更重要是規劃的思維。二年級的媒體企劃雖與原初的教育計畫性質與主題均完全不同,但對於思維的訓練、企劃能力的養成,紮實程度絕對毫不遜色。
所學囊括這麼多截然不同的領域,或許會使人迷惑如何自居,也發現我之前曾寫下的「以社會為眼界;以農業為關懷;以傳播為技能;以發展為目標」或「以農為體,以傳為用」都不夠完善,也太過武斷地限縮核心,事實上每個領域皆有其偏重與內涵。借用禪師石頭希遷的《參同契》:門門一切境,迴戶不迴戶。可以發展某一領域的專門,也可繼續以社會科學的整合者自居,「以傳為體,以農為用」未嘗不可。
不過,生傳系轉型至今的確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個性」。農業推廣學系雖然領域一樣多元,但可歸結為農業推廣這門行動科學、應用科學,不過「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並不是一個學門,不以學門作為系名意味著我們必須要進行更多的思考,既然已經鑑往知來了,接著就看看他山之石吧。
系所的轉型代表著研究領域的轉換或延伸,一定其來有自,也會進行多方參考,不太可能無中生有。例如農業經濟到應用經濟事實上是一種延伸,而不只是改名,Applied economics也是早存在的用語,應用代表著從學術到實務:於研究比起一般化的理論,有特別關切的領域;於目標比起致力於真知,更重視所學在特定產業的實踐。
而農業推廣學系(Agricultural Extension),或農業教育學系(Agricultural Education)的轉型也是世界性的,顯示這門行動科學的範疇必須被延伸。我們可以用NTU Ranking(http://nturanking.lis.ntu.edu.tw/DataPage/TOP300.aspx?query=Agricultural&y=2013)找出農業科學領域最頂尖的大學,有點麻煩的是,不清楚Agricultural Science是否包含社會科學領域,不過也只能相信農學院頂尖者其農業的社會科學部門也頂尖了。
前五名的大學分別為:
第一名 荷蘭瓦赫寧恩大學(Wageningen University)
第二名 美國戴維斯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第三名 美國康乃爾大學(Cornell University)
第四名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
第五名 美國佛羅里達大學(University of Florida)
瓦赫寧恩(http://www.wageningenur.nl/en.htm):生活
這是系主任多次提到的大學,網站開宗明義寫著:To explore the potential of nature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我們的轉型方向與他們息息相關,目前似乎正在努力促成交流計畫。
他們的簡介寫著:
Wageningen University, part of Wageningen UR, is the only university in the Netherlands that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the theme ‘healthy food and living environment’. We do so by working closely together with governments and the business community.
關切的是人類的生活,以世界作為工作場域。以作為公部門、私部門的整合者,同時也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整合者自居。這些並不是任何一門主修科系的介紹,而是學校的簡介,整合者、應用科學對他們而言是理所當然的思維,促近生活品質是理所當然的目標。在這裡讀書一定很棒!
他們的28門主修中(http://www.wageningenur.nl/en/Education-Programmes/prospective-master-students/MSc-programmes.htm)與我們較為相近的有三門:
Applied Communication Science
Development and Rural Innovation
Leisure,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我們設定的目標推測是應用傳播Applied Communication Science,「傳播於發展」,看完影片應該就能明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LHywGDpD60
戴維斯加利福尼亞(http://humanecology.ucdavis.edu/):以人為本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領域與我們最接近的是Department of Human Ecology,研究的是人與地域,是以行動科學,研究power以連結people和place,建立人與環境的關係,與日本的「絆」、「食與地域」等概念類似,核心概念為人類社會的「永續發展」。
系內又有六個領域:
Human Development & Family Studies
Human Development Graduate Group
Landscape Architecture + Environmental Design
Geography Graduate Group
Communit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Development Graduate Group
康乃爾(http://communication.cals.cornell.edu/about-us)(http://education.cornell.edu/):專業分化
康乃爾大學的農學院分工極細,有不少系與我們領域較接近,不過我挑出主要的二個,一是Communication,一是Education。系名只有一個單字而已,由農學院背景走向該領域的完全專業,從系所簡介或課程內容也看不出有任何連結農業的嘗試。是在專業領域中發展到極致而跳脫整合科學的例子。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http://ag-ed.cfans.umn.edu/)
佛羅里達(http://aec.ifas.ufl.edu/undergraduate/courses-syllabi-test.shtml)
三面並重
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以agricultural education系與我們最接近,網站揭露他們的核心領域:Leadership.Education.Communication,目標是培育學生成為領導者、教育者、傳播者。幾乎各領域的教授都有。
佛羅里達大學的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其系所目標與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完全一樣,還在簡介中表明:
The University of Florida’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AEC) is among the country’s best in developing leaders, educators, and communicators to meet society’s challenges in 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s.
不用多說了!我們就是最好的啦!
佛羅里達的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nd Communication網站有課表可以參考,課程緊守三核心:領導、教育、傳播,而三方並重,繼續往任何一方發展皆有基礎。
當然,生傳與以上五所雖然相像卻也完全不一樣,參考與複製、學習和模仿是完全不同的,我們的傳統領域都有一套發展的脈絡,雖然類似科系都是以整合者、行動科學者自居,然而整合的學門各自不同。在生傳轉型之初,2007/03/08的立報在言論廣場的「左右看」專欄分別由左右派的觀點評估農推的轉型,當時看來,他們的批判一針見血,這次的嘗試注定失敗。不過七年後的現在,我可以以後見之明篤定的說:他們錯了!在生傳,我看到太多有才華的學生,一屆比一屆更有創造力,也看到這個系經歷許多次的課綱調整逐漸找到出路,也看到作為一個整合者最獨特的路線與優勢,不可或缺、無法取代。
[1]張文亮教授是生物環境系統工程系的教授,他非常喜歡歷史,曾在課堂上說自己研究了各個科系的起源,若學生有興趣都可以詢問他。在張文亮教授的網站「河馬教授的網站」中記載了數個科系的起源,歡迎前往閱讀:http://hippo.bse.ntu.edu.tw/~wenlian/educate/educateC/educateC.htm
[2]相關事蹟包含擬定課程、邀請密西根州立大學魏德(Irving Wyeth)教授、以美援建構系館……但無論真實情況如何,馬保之、吳恪元、楊懋春三位學者均有卓越貢獻。馬保之與吳恪元投身農業外交,進行農民技術指導,馬保之有「賴比瑞亞農業之父」之稱,吳恪元亦受越南駐華大使贈勳章。楊懋春則作為鄉村社會學者提出許多至今仍具參考價值的鄉村洞見。
附錄:2007.03.08 立報
【左右看】聞農業推廣學系改名
【左看】
農業澈頭澈尾商業化
文
趙萬來/大學教授
農業現代化的起動馬達就是組建一支推廣大軍,而非推銷大軍,承接政府部門所培育的種苗及相關的生產資材,引入浩瀚的農村大海,向千家萬戶的農民介紹嶄新的品種及技術,淘換傳統上陳陳相因的老舊項目,既縮短了技術傳播的時間,也擴大其生產規模,而與市場需求相符應,所以從省農林廳時代到中央成立農委會,都設有專責的推廣單位,下逮基層農會,更以推廣股為脊椎。
曾幾何時,農會推廣股湮沒無聞了,取而代之的是農藥行,以牟利為動機向農民銷售各種生產財,寖假擴大營業為農用生產資材中心,將農業澈頭澈尾商業化,政府主催的推廣成份都變為企業的行銷、商家的推銷。
事已如此,台大擬將其「農業推廣學系」改名為「生物產業傳播發展學系」也就不足為奇了,既然實務界都只有推銷,而無推廣,是則改正者何止是名稱,連內容都該改弦更張,事實上,該系課目早已全面地市儈化了,前後對比令人噓唏,只是連農業都諱稱,必欲攀附生物產業,可見這班蛋頭何等忘恩負義,竟是一隻隻吃乾抹淨的大農蟲。
【右看】
新課程淨是低端知識
文
甘向西/政治評論家
歷史悠久的台大農業推廣學系推出徵聘教師公告,資格無涉農民、農村及農業,同時透露系名即將改為生物產業傳播發展學系,這在巍峨學府是一小事,但對台灣農業界的意義十分重大。
不能不承認,台灣的農業已成昨日黃花了,在舉國上下不知不覺中,包括農、林、漁、牧的廣義農業生產只佔國內總產值的1.5%,直截了當地說,台灣沒有農業了。儘管台大農學院出產眾多農官,乃至於總統李登輝,事實證明,都無補實際,伴隨著農業亡去,農學院及其各系也當廢棄,但從另一方面看,進入微觀世界的農業科技,亦即生物科技,有如旭日東升般予人希望無窮,正是亡去的台灣農業 1960年,農業推廣學系成立,農業推廣的意義、農業推廣的由來還有一般人對其常見的誤解等二年前已經寫過,就直接拿來用吧。
之前的英文系名「Department of Agricultural Extension」(縮寫AGEX),
Agricultural Extension,譯作農業推廣
「推廣」成了大家最容易誤解的點,以為是在賣東西,在做宣傳
但我們的「推廣」不是promotion,而是extension。
其實推廣一詞,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大學的進修「推廣」部。
推廣在大學教育的意義是「指依專科以上學校教育目標,針對社會需求所辦理有助於提升大眾學識技能及社會文化水準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