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社會系 蔣侑均


發佈於 1506929473
受訪者:社會系 B01蔣侑均 
採訪與撰稿:陳思圻 

令人印象深刻的課程 
  【社會學甲】 社會學甲是社會系的大一必修課,教導我們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觀察這個世界─大多數的人在觀察一件事情時,通常是個人主義式的,認為一件事情的成敗與否完全取決於個人付出努力的多寡,付出愈多者,則可以獲得較高的成就;付出較少者,則自然只能擁有較少的資源、處於較差的階級地位。這樣的看法並非全然錯誤,但卻忽略了人活在一個更大的社會當中,我們的所言所行所思所想都無可避免的會被社會價值觀影響和塑造;我們在這個社會中所處的位置亦會影響我們的性格、以及我們處事的方式。因此,社會學讓我們學習將一件事情重新放回事情的脈絡之中,進行整體的思考與解釋。 【社會研究方法】 這是社會系大二的必修課。基本上這是一門負擔有點重的課程,透過專業知識教授與作業書寫兩項結合,希望培養我們學術論文寫作的能力。老師從問題應該如何形成、什麼是適合研究的題目開始談起,接著教我們如何從過往的文獻中查找資料,資料又要如何應用……,列出目前學術寫作的基本架構,並將每一部分要如何操作都詳細闡釋。我認為這樣的課程不僅是對於未來要往學術界發展的人有幫助,也有助於我們在閱讀他人論文的時候,更容易找出書寫者想要傳達的核心觀念與價值。 

你覺得貴系給你的專業訓練是什麼?你覺得這樣的訓練在就業市場有什麼優勢和幫助? 
  讓我們在觀察社會事件時,可以跳脫個人歸因式的思考,例如我們不會單純認為是一個人其人格上的缺陷致使他無法將一件事好好完成、或是一個人無法成功是因為其努力的不足。我們會試圖將此事件放在結構中去進行分析和解釋。結構,即是指所處的社會有一些行為規範不斷的重複操作後,就漸漸成為潛規則,我們並不會意識到它的存在,但卻會依從這樣的規範而行事。社會學專業背景的訓練使得我們對於一般習以為常的事件有更多的敏感度,偵測到當中的關鍵後,或許可以化為己用。例如在這學期的課堂中,老師曾經解釋了從眾行為和其要素,其中一項是:當一個人面對他所不熟悉的事物時,他會有想要知道這項事物究竟是好或是不好的需要;因此,當他看到有一群人都聚集在某處/某家店前時,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啊,這家店應該商品不錯吧,否則怎麼吸引這麼多人來排隊呢?而這樣的知識是可以應用在廣告推銷上的,例如當商人想要推銷一樣產品時,只要塑造出「大家都想要」的氣氛,就能使商品有好的銷售。由此我們可以看見,社會學是相當實用的一門學科,我們分析社會大眾過往的行為,試圖找出一些傾向並形成理論,再藉此去預測社會群體未來可能的行為,找尋是否有改變的可能。 

什麼特質,興趣的人會適合念社會系? 
  善於思辨,論述能力佳者很適合社會系。但這並不是指社會系一天到晚都在搞辯論、批評他人的想法,而是因為我們的課經常進行討論,在討論中,我們必須快速將理論消化吸收,找出其缺失之處,從當中提出質疑。 

你後悔當初的選擇嗎?覺得選擇這個科系,你改變最多的是什麼? 
  在進入社會系以前,我承認,我對很多的社會運動本身是具有排斥感的,會認為走上街頭這件事並沒有實際的建設性,並認為在當中被動員的人並不是對議題都已經有完整的了解,而僅僅是出於情緒、或是人際關係的連帶,而走上街頭。遊行這件事,應該是要表達我們認為某種行為或是價值觀是需要被保護、需要被正視的,但如果連參與在當中的人都對遊行的主張不了解的時候,我會認為,這有一種欺騙大眾的感覺,實際支持該議題的人或許並沒有像整個遊行隊伍呈現的那麼多。 社團及校園生活 我參加的是微笑幸福社,當初會加入此一社團是因為有認識的人邀請,於是就加入了。這個社團一開始活動內容是演講課程,主題大多是與人際互動相關,像是如何解決衝突;也有探索自己的部分,透過體驗活動去察覺自己的特質。而在大二開始,社團轉往服務學習發展,開設了服務學習二,服務一群身心障礙的孩子。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學習將自己柔軟下來,放低身段,敏銳地去注意孩子們的需要。像在這學期中我所接觸陪伴的孩子比較是不具有語言能力的,或者是他們可以發出聲音、但是沒有辦法清楚的咬字,所以我常常沒有辦法理解他們想要說的話。這時候,就必須透過其他的肢體語言去了解他們想表達的意思。在服務學習的過程中,讓我更多看見自己生命裡的一些特質,對自己有更多的認識。
登入之後回覆貼文